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23年工作总结
时间:2024-01-31 来源: 作者:过去的一年,学会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的精神,在建设城市科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智库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积极建言献策,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取得新进展
学会党委书记仇保兴在2023年代表学会撰写的14篇关于城市、能源、重大灾害防治等调研报告获国务院总理等党和国家、省市领导人的批示和决策采纳。
(1)“从美国德州和乌克兰停电危机来看增强我国输变电工程韧性的建设思路”,获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批示;
(2)“关于成立全国地层委员会的建议”, 获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批示;
(3)关于“活跃资本市场 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具体政策措施建议,获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批示;
(4)“北京市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办主任蔡奇批示;
(5)“改善科创生态系统,中国科协可大有作为”,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办主任蔡奇批示;
(6)“对北京市韧性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几点建议”,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办主任蔡奇批示;
(7)“优化创新生态,加速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获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批示;
(8)“北京市财政支持首都率先实现碳中和政策研究”,获北京市市长殷勇批示;
(9)“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获北京市市长殷勇批示;
(10)“对北京门头沟和房山区特大洪涝灾后重建的若干建议”,获北京市市长殷勇批示;
(11)打造“宜居田园微中心”,适应首都逆城市化发展趋势研究,获北京市市长殷勇批示;
(12)“关于引进华威大学在郑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建议”,获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批示;
(13)“黑龙江省冬季供热计量改革减碳的建议”,获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批示;
(14)“对河北省特大洪涝灾后重建的若干建议”,获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批示。
二、组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取得新突破
(1)学术研究取得新成果。学会始终以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多学科协同开展城市发展基本规律研究和城市问题解决方案研发。去年学会承担了50多项科技研究课题,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分辨率卫星对地观测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
同时学会还积极承担各级政府委托的项目课题研究。在2023年度共承担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郑州等近三十多个城市的委托项目课题研究。
受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负责“中国特色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相关研究工作。
(2)服务地方取得新突破。学会积极探索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服务的新型智库模式。
通过专家深度参与、创新“总师”负责制工作方式、共建咨询机构等创新举措,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中新天津生态城、河北雄安新区和张家口、江苏苏州市和无锡市、浙江杭州市和嘉兴市、广东珠海市和深圳市等持续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重点服务北京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结合副中心实际,系统进行指标、标准、政策、管控设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保障体系,支撑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构建一套目标明确、国际一流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系统综合、重点突出的多层次政策体系,优化提升专项规划与标准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全面系统的管控体系。形成贯穿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建立面向结果绩效的考评管理机制、绿色发展激励机制,推行居民绿色积分方案,引导市民向绿色生活消费方式转变。
推动雄安新区绿色低碳发展。发挥学会技术优势,建立绿色城市建设全过程技术服务体系。开展雄安新区绿色城市全过程管控技术服务和专项咨询技术服务,量身定制专业智库,形成权威专家领衔、资深专家深度参与、组织运作协同高效的技术服务团。
(3)以“科创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和产业创新产业科技服务团为抓手,建立服务地方城市的常态机制。学会聚焦“解决技术问题”、“促进成果转化”两大任务,积极融入经济发展主战场。在需求解决上,服务团精准对接并解决了福州、包头、大连、温州的多项需求;在成果转化上,通过“科创中国”平台将多项成果进行推广,并在相关城市应用落实;在组织联动上,服务团紧密联系中国科协挂点组、试点城市省级科协与市级科协,建立长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在智库资源上,服务团充分利用学会平台,通过各个专委会及众多院士专家开展特色服务。
实地调研,促进技术解析解决。项目期间通过实地调研共收集12项需求,涉及“城建规划”“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对于福州市地热开发利用管理协会提出“保护并弘扬福州温泉文化”的需求、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现状的总结研究及接下来的保护工作开展等问题、福州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行动、大连建设“中日生态产业新城”的现实需求,服务团结合学会特色,通过“科创中国”平台优势以及专家资源,链接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式、常态化服务。
三、编制相关领域国内标准和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
(1)发布多项学会团体标准编制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部署,学会以城市科学相关领域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为重点,面向社会公众组织开展标准化服务工作。2023年,已主持编写或组织发布团体标准18项,立项标准20余项。
(2)推动多领域标准制定,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在“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学会拥有《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技术标准(T/CSUS 04-2019)》《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用指导手册》《老旧小区抗震加固改造技术标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技术标准》《城市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技术导则》《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技术标准研究及推广应用技术评价》多项技术成果,通过科创平台分别在石河子、福州进行了转化应用,产生良好效益。在“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学会拥有海绵城市建设、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设计等多项专业技术,分别在无锡、德阳、嘉兴多个城市进行了推广应用。其中,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拥有《建筑小区海绵项目验收标准》《公园绿地海绵项目验收标准》多项成果。在无锡的转化应用中,服务团落地了《无锡市惠山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无锡市惠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项目及相关配套工程。在“双碳科技创新”领域,学会先试先行,完成了《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在北京副中心率先转化应用,完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建筑领域碳减排路线图研究》多个项目。在“建筑与社区评价认定”领域,学会拥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 02-016)》《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多项技术成果,针对上海、天津、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建筑与城区进行了评价认定与星级申报。其中,在广州落地的《广州中新知识城南起步区绿色生态城区项目》、在宁波落地的《宁波逸江源境健康建筑设计标识评价》均获三星认证。
四、加强学术交流,建设平台型科技社团取得新进展
(1)促进学术交流,搭建科技工作者服务地方城市建设平台。学会在2023年度举办了四场国际性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第十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第十七届城市规划和发展大会、2023第五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参与人数上千人,收到国内外论文近200篇。已经成为深受这几个行业广大科技人员欢迎的新技术、新观念、新案例交流学习的平台。
(2)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建设开放型科技社团取得了新成就。学会和欧盟驻华代表团、德国能源署、法国建筑科学技术中心、日本都市再生机构合作开展“中欧”、“中德”、“中法”和“中日”低碳生态城项目,目前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完成低碳生态城区设计和建设工作;强化了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WGBC)和国际水协(IWA)之间的交流;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展研究课题合作;与国际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计量分技术委员会(Smart Urban Infrastructure Metrics)合作编制关于智慧城市方面的国际标准;继续深入推进与德国可持建筑协会DGNB、法国住房部Certivea、德国能源署dena、世界绿色建筑协会WGBC、英国建筑研究院BRE等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双认证业务合作。
五、积极参加“科创中国”服务团,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新提升
作为城市科学领域的智库型学会,以推动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联动下沉为重点,聚焦“解决技术问题”、“促进成果转化”两大任务,积极融入经济发展主战场。学会依托“科创中国”平台项目,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服务,衔接供需链条更加紧密,促进成果转化取得突破,因地因需整合资源,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闭环服务体系,持续放大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效应,持续推广与完善“国际生态示范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品牌价值,荣获“科创中国”优秀科技服务团(2023)称号。
六、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有新举措
学会在科普领域继续取得新突破,多层次、多渠道展开了科普教育工作。
(1)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学会在这一年度加强了同央视、人民网、新华网、新京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经济观察报、网易财经、中新网、财经网等主流媒体之间的合作。
(2)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在2023年度开展了多个与绿色建筑、水环境和水生态有关的科普公益活动,包括第六届高等院校绿色建筑技能大赛及公益网络讲座、“饮水之安”院士科普讲坛、第五届水环境与水生态领域的科普创意大赛等活动,此外为推动地下空间科普事业发展,由学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主办了第一届地下空间科普创意大赛,共吸引来自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学生、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及青少年的113件作品参赛。
七、提高学会期刊及年度报告质量,服务科技工作者取得新成绩
(1)学会所属杂志《城市发展研究》,获202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荣誉(连续12年入选),继续保持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重要来源期刊。
(2)2023年度共编写出版了12本权威学术年度报告。覆盖城乡规划、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城市更新、绿色建筑以及交通等重点领域,已经成为城市科学领域重要的文献,有力彰显了学会的学术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3)学会所属杂志《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改版后,编辑出版发行均获得良好的成绩,影响范围明显扩大。
八、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学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主动对标中央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学会重点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实现城市科学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学会党建工作荣获“优秀星级学会党组织(三星级)”荣誉称号、“第一届中国科协学会党建研究会理论研究工作优秀组织”奖,为学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党建基础和引领保障作用。